注册 登录
联众涂料论坛 返回首页

zgs的个人空间 http://home.coatu.com/?116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对GB/T 9755征求意见稿(2012)的一些意见

热度 7已有 887 次阅读2012-8-11 22:49 |系统分类:业界视点| 外墙涂料, 标准, 耐洗刷性, 耐沾污性, 涂膜透水性

GB/T 9755征求意见稿的一些意见 

  

      有朋友转来GB/T 9755标准的2012修订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希望对此提出意见和建议。

      修订中的GB/T 9755,底涂部分基本上是把JG/T 210-2007搬到GB/T 9755中,没有新意。本来已经有个标准,现在又来一个标准。至于是否需要把底涂标准搬到《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标准中,只能人见人智了(JIS K56632003标准中也只是把对底涂的要求作为附录而已)。最近有些人对这样的做法很感兴趣。不知道在制定《多彩涂料》,《真石漆》,《隔热涂料》等标准时,是否也要把这个底涂的指标和配套的中涂的规格指标包括进去。

      修订中的GB/T 9755增加了中涂指标,GB/T 9755-2001中没有中涂的内容。所以“编制说明”中的“修订后外墙中涂漆拟设定的项目与与GB/T 9755-2001标准中项目的差异”其实是把新的中涂指标与原来的外墙面涂指标相比。不同用途涂料的相比是没有可比性的。

      下面仅就外墙面涂的一些内容提出我的意见,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一)  耐洗刷性

      这次对涂膜耐洗刷性测试方法的修改,是非常合理的,新方法基本上采用了ASTM D 2486标准中的测试方法A。验证试验反复几次,考虑了许多不同的情况。尤其是把涂膜的基板改为使用PVC塑料片,解决了以前国标中因使用无石棉水泥板表面平整度不够,各地板的材质差异而引起的制膜和测试结果的不准确性问题。对于最终决定不考虑“空白”的影响和不考虑漆膜的质量损失,都做了验证试验和分析说明。

      一点小的补充是:标准正文中规定制板时涂膜的厚度要达到200 μm(湿膜厚度)。但在耐洗刷测试方法的附录中规定“C.3.2.4 湿膜制备器,……间隙深度为200μm”。

      认为涂膜器制得的湿膜厚度一定等于涂膜器的间隙距离的想法已被证实是错误的【1】。只有剖面形状为刀刃状时湿膜厚度非常近似于间隙距离。而当剖面形状为圆形或扁平状(矩形)时,湿膜的厚度约为间隙距离的2/31/2。而我们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的湿膜制备器的剖面形状不是刀刃状的。有必要在标准中加以修改补充,做出明确的规定,因为涂膜厚度直接影响耐洗刷性的结果。
      
如果考虑到制膜时的误差会对耐洗刷结果产生偏差的影响,那么测定洗刷后涂膜质量的失重来评判涂膜的耐洗刷性是个更合理的方法。ISO 11998ASTM D4213都包含了这种测试方法。

 

(二)  耐沾污性

      编制说明里提供了耐沾污性的验证试验数据:

 

新灰常温

新灰常温

新灰常温

新灰常温

新灰常温

新灰高温

新灰高温第二次循环

老灰常温

第一次循环

第二次循环

第三次循环

第四次循环

第五次循环

一次循环

五次循环

1

3.2

5.7

3.2

3.5

3.8

4.6

5.1

2.1

2

6.1

6.8

4.8

5.6

6

7.8

7.7

3.4

3

3

4.4

2.8

3.8

4.2

5.1

6.4

3

4

11.4

11.4

7.2

8.2

7.2

13

12.1

4.3

5

9.6

10

7.6

8.8

8.4

11.1

12.9

5.4

6

5.2

7.8

4.9

5.8

5.8

7.1

9.4

4.6

7

7.3

10.6

7.4

7.8

7.4

12.6

11.4

6.8

8

5.8

8.8

6.2

7.6

8

9.6

9.1

3.8

9

3.3

6.4

3

4.2

4.3

5

5.6

2.5

10

7

7.8

6.5

6.6

7.8

8.3

9.2

4.7

11

6.6

9.9

9.8

10.4

11.4

8

10.2

4.9

12

9.5

9.4

8

8.7

9.1

11.9

12.1

6.4

13

2.8

4.3

2.8

3.3

3.8

3.4

4.7

1.9

14

10.4

12.3

9.8

9.6

9.9

15.5

15.4

6.2

15

11.8

12.9

10

9.4

9.5

14.2

14.6

6.8

16

6

6.6

10.2

8.6

10.4

8.8

12

5.5

17

10.8

10.5

11.3

10.4

11

11

11.3

5.5

18

5.6

6.8

7.8

8.2

9.2

7.7

10.1

4.7

19

9.5

8.1

9.2

7.1

8.7

14

12.4

7.5

20

4.8

4.3

4.5

2.8

4.3

8.5

7.6

2.2

21

5.4

5.6

7.6

7.5

9.2

7.1

8.8

3.6

22

6.7

6.8

7.9

12.9

14.1

8.1

8.4

3.4

23

10.8

10.6

11

13.5

13.7

17.1

16.4

7.2

平均1

7.07

8.17

7.11

7.58

8.14

9.54

10.13

4.63

1PVC=55%

13.1

14.3

17

17.9

19.4

14.9

17.2

7.4

2PVC=45%

12.9

12.9

14

13.6

14.3

14.9

16

7.2

3PVC=35%

17.4

17.1

18.2

17.3

17.8

18.4

18

9.9

4PVC=25%

17.8

18.6

18.3

17.5

17.6

21.5

21.2

12.1

5PVC65%

9

12.4

12

12.7

13.5

9.1

12.1

5.2

          平均2

14.04

15.06

15.9

15.8

16.52

15.76

16.9

8.36

平均1/平均2

50.35%

54.22%

44.71%

47.96%

49.27%

60.56%

59.92%

55.34%


      前23个是由11个单位提供的样品,后5个是由常州涂料院制作的样品。从这些数据分析:

1)  老灰常温测试结果,全国各地23个样品的耐沾污结果平均值为4.63。有那么好吗?建议与几个检测站历年数据对比一下。使用的老灰,是2011年下半年出售的灰,还是2011年上半年之前的灰?

2)  为什么常州院5个样品的结果数据比全国各地23个数据要高约45%~60%(包括老灰和新灰)?是不是11个单位送的23个样品都是顶级产品,是否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是同时测试的吗?

3)  23个样品,老灰方法和新灰常温方法测试结果100%为优等品,新灰高温方法除2个样品外也都达到优等品指标,优等品率为91.3%。这样高的优等品率失去了验证的代表性。后五个样品,老灰方法全部是优等品,新灰常温方法40%为优等品,新灰高温方法只有20%为优等品。内墙的最好。

4)  23个样品中一些样品都在新灰常温测试时第二循环时数值最高,第三循环起的数据明显降低,如面2、面4、面5、面7等。能解释原理吗?后五个样品基本正常递升。

      这次GB/T9755修改主要是新灰替代了老灰,增加了高温烘干法替代常温干燥法。

      不考虑人工耐沾污测试与天然的实际情况相关性如何,仅评价人工测试耐沾污方法,一直误差较大。分析原因可以是污染源,污染源的涂刷方法,水冲的方式,水的温度等多方面引起。【2

      关于污染源,GB/T 9780正在修订中。这次验证试验使用的“新灰”究竟与老灰有什么差别,编制说明没有说明。之前使用的统一销售的配制灰,用于涂料耐沾污测试中误差很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虽然GB/T 9780-2005 《建筑涂料涂层耐沾污性试验方法》在把粉煤灰改为配制灰时,对配制灰规格(细度,烧失量,密度。比表面积。反射系数)作了明确严格的规定,写入标准。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严格规定的配制灰,批与批之间对涂膜的沾污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异。2011年下半年买来的配制灰与2011年上半年之前的配制灰相比,耐沾污性测试结果普遍低6~8个百分点(包括一些政府认可的检测机构的结果都是这样)。所以污染源的恒定是最重要的。从国外许多标准来看,这种标准污染源的成分,必须公开,写入标准中,以便使用者监督,检查(例如ASTM D2486标准中把该测试方法中使用的研磨介质的8种原料的名称、规格和配比清楚明白地写入标准正文)。

      尽管科莱恩等公司的将污染物悬浮液浇淋到试板上而后干燥的方法与天然曝晒的情况相关性比较差(与GB/T 9780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都没有设置人工加速测试涂膜耐沾污性指标),但是如果我国的标准中一时还无法接受去掉这个指标,那么科莱恩,赛拉尼斯等公司的这种测试方法,至少在污染源,对涂膜的污染方法,水冲的方式,水的温度控制等诸方面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比现行的GB/T 9780要精确。《编制说明》里提到了“通过对所有这些方法进行比较,觉得最可行的还是修订后的GB/T 9780中的外墙刷涂方法”。没有看到对科莱恩等公司的测试方法不可行的理由分析。这次《编制说明》提供的数据(如前23个数据与后5个数据之间巨大的差异)显示目前的GB/T 9780方法在重复性等方面误差是很大的。

      现在决定采用高温新灰方法。按照验证试验的前23个样品数据,耐沾污性能的优等品率太高了。按照常州涂料院制作的5个样品的结果,优等品、一等品率仅20%,太低了。 将这样的28个样品的数据合起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原因在前面已经分析了。我想GB/T 9755标准修订工作组的成员,只要认真审核,一定会同意这个分析的。

      国际标准和所有国外先进国家标准都没有人工加速测试涂膜耐沾污性的方法标准。我国首创的的涂膜耐沾污人工加速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合理性、与天然环境条件下的关联性,都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

 

(三)  外墙面漆的透水性

      外墙面漆的透水性是这次修订标准时新增加的项目,

      从理论上讲,涂膜透水性值越低,水分就越难穿过涂层进入基材,从而涂层就能对底材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从涂料涂膜的综合性能考虑,并不是越致密越好。从实际使用情况来讲,涂膜除了不透水外,还需要能透气。面涂涂层里面的材料,包括中涂,底材(混凝土,砖等)不可避免地会含有水汽,或是在长期环境中吸附到水汽。这些水汽如果不能透过面层涂膜排除,对里面的材料和结构会起到破坏作用。

       衡量同样的性能,国外普遍采用测试“吸水量”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目的与我们的透水性相同)。并且同时与涂膜的水汽透过率性能一起考察的。国外先进标准中都有合理的测试方法。根据Künzel理论,DIN 18558对涂膜的吸水性和水汽透过率(以等效空气厚度表示)两者的乘积的数值大小作了明确的限定,就是为了保证涂膜的两个性能同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一个好的合格的涂膜,而决不是单单追求吸水量越小越好。作为一个国家标准,它设定的指标项目不但要适合对涂料质量的判定,而且应该代表产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能对产品性能的发展方向起到误导的作用。单单控制涂膜的透水性,要求涂膜的透水性越低越好,是否有走向一个极端的倾向?

      涂膜的透水性除了与不同品种的乳液性能有关外,在乳液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时,透水性与涂料的PVC有关。一般低PVC涂料涂膜的致密度高,涂膜的透水量就少。《编制说明》里提供的测试数据较难与涂料的PVC完全挂钩。如面涂8和面涂5PVC60%以上,但它们的透水率很低。是测试方法误差引起(下面会谈及),还是透水率与PVC没有直接的关系,值得讨论研究。新标准实施后是否大部分PVC的外墙涂料会因透水性指标被卡在优等品之外,希望引起注意。因为一些配方合理的PVC较高的平光外墙涂料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表现是很好的,完全够得上优等品。但它们的涂膜的透水性可能达不到新标准规定的透水性优等品指标。     

 

PVC

液面下降(平均值),ml

%

(24h)

7

48

0.08

23

16

0.10

19

40-45

0.11

8

60

0.18

6

47

0.20

4

40.96

0.26

10

 

0.28

20

30

0.28

4PVC=25%

25

0.30

12

56

0.34

5

64

0.36

2PVC=45%

45

0.57

3PVC=35%

35

0.60

16

46

0.64

21

53

0.69

3

58.6

0.79

15

 

0.80

2

60

0.99

18

55-57

0.99

11

65

1.06

1

45

1.20

5PVC65%

65%

1.20

17

58

1.21

22

48

1.30

14

 

1.31

1PVC=55%

55

1.37

9

59

1.89

13

60

2.00

      另外,这个透水性测试方法,好像是中国首创,在底涂和复层涂料标准里已经应用。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对于涂层较厚的复层涂料体系,尤其是面涂涂二遍的复层涂料体系,其透水率较小,所以误差不大。但对于涂层较薄的底涂,我们在测试过程中发现误差较大。例如:某次试验使用二块同样的底材,测试结果如下:

 

底板一

底板二

相差

底涂1

0.10 ml

0.89 ml

0.79 ml

底涂2

1.13 ml

0.63 ml

0.50 ml

      这是否是《编制说明》里提供的测试数据较难与涂料的PVC挂钩的原因之一,不敢肯定。所以建议对验证的同一样品多做几次测试,以验证这个方法重复性的精度。

       DIN 52617/52615是测试涂膜吸水性和水汽透过率的标准方法,而且应用多年,经过实践考验是精确可行的。

 

      以上意见,供GB/T 9755 标准修订工作组和其他技术人员参考。希望能在不断的探讨和改进中提高我国的涂料标准水平,使中国标准制定得更合理,更全面,更有可操作性,从而促使我们的涂料水平不断提高。

———————————————————————————————————————————— 

1C.巴顿,《涂料流动和颜料分散》,P547550.

2外墙乳胶漆耐沾污性及其人工加速测试方法的探讨》, 上海涂料, 2005.3.


反对
7

赞同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众涂料网 ( 沪ICP备11020344号-1 )

GMT+8, 2024-5-9 13:37 , Processed in 0.0418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